生命的化学

访问量:274017
日访问量:17

  • 脑中的胰岛素

    肖云;

    <正> 历来认为中枢神经系统不受胰岛素的影响。然而,近几年来新的实验证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着胰岛素及其受体,并有文献阐述了中枢胰岛素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生理、行为及发育方而的影响。实验袭明血浆中胰岛素能较快地到达脑脊液,脑脊液中胰岛素浓度可影响摄食行为及体重。因此,胰岛素有可能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因子。一、胰岛素在脑中存在的证据、定位、起源1.证据:美国华盛顿大学 Baskin 教授及其他美国学者分别以放射免疫方法在大鼠、豚鼠、兔,犬等脑组织中发现了免疫反应性胰岛素(IRI)。Baskin 等人以酸-乙醇法来提取完整大鼠脑组织中的 IRI,测得平均每克脑组织 IRI 含量为0.30 ng。各实验室测得的大鼠 IRI 数值都不相同,这是由于提取方法、用于放免测定的抗体及胰岛素标准不同造成的。

    1989年03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9 ]
  • 膜糖蛋白在动物受精过程中的作用

    张双全;

    <正> 动物的受精包括三个不同的膜融合过程,即顶体反应(精子),精子和卵的融合,以及皮质反应(卵)。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动物受精过程的实质是性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及其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过程包含着专一的细胞间的识别、粘着和最终细胞融合。不同种属的动物,这些膜糖蛋白的性质也有所不同,故推测受精作用的种属专一性及其受精过程可能与这些糖蛋白有关。棘皮动物海胆卵的受精作用是高度专一的。海胆精子与同种卵混合后,精子发生顶体反应,卵迅速从质膜释放受体,可观察到初始的配偶子结合,膜融合,最终精子进入卵内。若精子与异种卵混合后,虽然可看到顶体反应,但看不到精子与卵的结合和膜融合。

    1989年03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9 ]
  • 眼晶体蛋白研究进展

    陈丁丁;

    <正> 晶体蛋白是眼晶状体的主要组份。以前,它们被简单地认为仅仅是可溶性结构蛋白。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引入到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来,已经证实,鳄鱼和许多鸟类眼晶状体的主要组份ε-晶体蛋白,是一种具有活性的乳酸脱氢酶(LDH-B4)。这一惊人发现导致人们推断其他的晶体蛋白可能与酶也有类似的关系。果然,根据蛋白质顺序数据库、蛋白质分子大小和其他物理特性与各种晶体蛋白比较分析,发现δ-晶体蛋白与人和酵母的尿素循环中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缩写 ASL,EC4.3.2.1),ι-晶体蛋白与人和酵母的烯醇化酶(EC4.2.1.11),S_(III)-晶体蛋白与鼠的谷胱甘肽 S-转移酶(缩写GST,EC2.5.1.18)的 Ya 亚基之间存在高度相似性,并确实具有相应的酶活性,这在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眼晶状体是进化中极其特异的产物。其净重的20—60%(随不同物种而异)由各种晶体蛋白组成。脊椎动物晶状体含有α、β、γ、δ、ε和ι-晶体蛋白。某些无脊椎动物还有细胞晶状体,一般认为后者是趋同

    1989年03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2 ]
  • 生物信息传递与细胞癌变

    乐志培;

    <正> 细胞癌变最基本的特征是生长失控,迅速增殖,分化停止并恢复胚性状态。实验证明;人和实验动物模型肿瘤是通过极其复杂的多途径发生的,与细胞内生物信息传递密切相关。癌变虽然复杂,但归根结底与基因的激活和抑制有关。研究表明:细胞生长的调控是通过生长促进基因和生长抑制基因(诱导终端分化)的表达来实现的。这些调控细胞生长基因的突变使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和胞内生物信息传递途径中某些组份的功能或表达异常而最终导致细胞癌变。一、细胞内生物信息传递主要途径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表明,细胞内生物信息的传递主要有三条途径。1.生长因子途径:生长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等以

    1989年03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8 ]
  • 简讯

    <正> 今年4月13日至15日,在郑州召开了河南省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8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苗健副理事长作了工作报告。这次大会有交流论文144篇,其中18篇被评为学会优秀论文。大会进行了换届选举。新的理事会有25位同志组成。苗健教授任理事长,郁正民、佘纲哲、油书恒同志任副理事长,油书恒同志兼任秘书长,王兰任副秘书长。会议高度赞扬了郭成才、关琏等老一辈教授、专家在上届理事会期间对学会工作做出的贡献,并分别聘请他们为名誉理事长和学会顾问。

    1989年03期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2 ]
  • 成熟蛋白的顺序信息

    陈永青;林晓红;

    <正> 我们在《蛋白质的分泌与信号肽》(见本刊1988年第8卷第6期)一文中提到了信号假说。那么,是不是信号顺序就足以使蛋白质最终定位和分泌呢?回答是否定的。有几个方面的证据表明,还有其他一些顺序信息(sequence information)参与了蛋白的输出及分泌。首先,所有原核生物中信号顺序结构都是相似的,而这些蛋白质却定位于不同的细胞结构中。其次,将一个有功能的信号顺序与一些非分泌型的细胞质蛋白融合并不能使这些蛋白输出。因此信号顺序在决定蛋白质的最终定位上可能并不起作用,它的作用是启动蛋白质分泌的早期步骤,而对输出起主要作用的可能是成熟蛋白中的某些顺序。据目前的研究表明,在成熟蛋白中至少有两类输出信息:

    1989年03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5 ]
  • 蛋白质N端甲基化作用

    赵文明;

    <正> 蛋白质生物合成以后,还要发生翻译后修饰作用。翻译后修饰作用的一种方式是改变蛋白质 N 端游离α氨基的形式(Wold,1981)。据研究,有两种方法可改变蛋白质 N 端α氨基的形式。一种方法是使α氨基酰基化,另一种方法是使α氨基甲基化。Tsunasawa 等(1985)报道,真核生物细胞中的胞液蛋白质有一半多的 N 端α氨基酰基化。1976年,Brosius、Chang 和Wittmann-Leibold 等分别报道了大肠杆菌核糖体蛋白 L_(16)和 L_(33)的 N 端甲基化作用。此后,Stock 等(1987)报道,N 端甲基化的蛋白质数

    1989年03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7 ]
  • 老年期的生物膜

    李忠;

    <正> 生物膜主要指细胞表面的外周膜和亚细胞表面的外周膜。生物老年期及其许多疾病和生物膜成分、结构以及功能的变化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一、组成成分的变化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大致相同,都有蛋白质、脂类和糖类。老年期生物膜的这三种主要成分都发生一定量和质的变化。细胞中约有20~25%的蛋白质分子同膜结构相连接。其中分布于膜外表面的外周蛋白约占膜蛋白的20~30%,其余为嵌入或埋藏于磷脂双分子层以及横跨全膜的内部蛋白。膜蛋白主要以糖蛋白和脂蛋白两种形式存在,前者具有信息作用,后者具有某些酶活性。Kleinchuster 等采用凝集素来研究发育过程中的视网膜表面的糖蛋白,发现老年和幼年细胞膜上都具有蓖麻豆凝集素(RCA)受体蛋白,而伴刀豆素(ConA)

    1989年03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5 ]
  • 生长因子的多功能性

    周爱儒;

    <正> 生长因子的研究是目前的热门课题之一。顾名思义,多肽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细胞生长的多肽。近十多年来发现了多种生长因子,它们能促进细胞的增殖。后来又发现了一些对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的多肽,称之为“负性生长因子”(negative growth factors)。原初对生长因子的命名大多以其生物学作用或组织来源为

    1989年03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5 ]
  • 细胞外间质中蛋白聚糖的活性碎片

    王克夷;

    <正> 蛋白聚糖是细胞外间质中的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它们由核心蛋白和糖胺聚糖共价连接而成。糖胺聚糖有多种类型,其中活性较清楚的是肝素。1916年已经知道肝素具有抗凝血活性,以后还知道肝素可以和纤维粘连蛋白、Vitronectin 等间质中的结构糖蛋白,以及血小板的第Ⅳ因子、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脂酶等结合。但肝素的抗凝血活性直到八十年代才了解得较为深入。

    1989年03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2 ]
  • 大蒜与抗动脉粥样硬化

    韩金祥;王美岭;

    <正> 大蒜为百合科葱属植物蒜(allium sativum)的鳞茎,作为民间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大蒜具有抗菌、抗原虫、抗肿瘤、抗病毒等作用,并巴肯定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防治作用,本文就大蒜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作一概述。一、大蒜成份的研究有关大蒜有效成份的研究工作早在19世纪就已开始。1844年 Weitheim 从大蒜中分离出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和少量的二烯丙基三硫化物,1909年 Rundquist 分离

    1989年03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7 ]
  • 蚕豆病的生化基础

    唐建生;

    <正> 蚕豆病(favism)俗称胡豆黄,是由于红细胞葡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的个体进食蚕豆后所引起的一种溶血性疾患,它是分子病的一种。1952年,杜顺德在四川首例报道本病后,已有许多地区相继报道,在广东、四川、广西、湖南、江西某些地区已将它列入农村常见的血液病。红细胞的己糖代谢支路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因而不能再合成蛋白质和酶类,红细胞中已合成的酶和结构蛋白随着红细胞的衰老而“老化”。网织红细胞在一段时间内仍保留少量线粒体,能通过三羧酸循环供应红细胞所需能量,其代谢比较旺盛,氧耗大于成熟红细胞60倍,葡萄糖的利用也多于成熟红细胞7.5倍。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其

    1989年03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6 ]
  • 一氧化碳中毒机制的原子结构基础

    郝庆恩;

    <正> 一氧化碳(CO)为无色、无味,无刺激性气体,比重为0.967。一氧化碳中毒系因吸入一氧化碳气体而引起的机体损害。在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达到0.02%时,接触2~3小时即可出现中毒症状;浓度达0.08%时,接触2小时即可昏迷;如浓度再高,危险性更大。一氧化碳经呼吸道吸八体内,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在于它与血红蛋白(Hb)结合成一氧化碳血红蛋白(HbCO),以致血液中运氧的血红蛋白减少,使组织缺氧。成人血红蛋白由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组成,即α_2β_2。α链和β链分别由141个和14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α链和β链均具有三级结构,故每条链称为一个亚基。可见,血红蛋白是由四个亚基借非共价键缔合在一起构成的具有一定立体构象的蛋白质分子。血红蛋白是一种结合蛋白质,每个亚基结合有一个亚铁血红素作为辅基。每个亚铁血红素与一分子氧(O_2)相结合。所以,一分子血红蛋白可结合4分子O_2。在正常情况下,无论是氧合血红蛋白还是脱氧血红蛋白中亚铁血红素的铁均是 Fe~(2+)。

    1989年03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0 ]
  • 空翻加转体式的克隆

    齐义鹏;

    <正> 在奥运会上,我国年轻的跳水运动员们多次以空翻和转体的一秒钟艺术,博得阵阵掌声,为祖国夺得了金牌,赢得了荣誉。可是,你可曾知道,空翻加转体艺术并不仅仅是跳水和体操运动员们的专利,分子生物学家也能导演出这样的“节目”。众所周知,噬菌体 M13衍生物是为 Sanger 的ddXTP 链终止序列分析配套的重要载体。每两个一对,如 M13mp8和 mp9,M13mp10和 mp11,M13mp18和 mp19等。在每一对的克隆区,其单一限制酶位点的种类、数目和顺序都是相同的,只有方向正好相反,如:

    1989年03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4 ]
  • 一种高效快速的色谱新技术—超临界流体色谱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朱正美;李瑞祥;

    <正> 一、引言超临界流体色谱(Supercritical FluidChromatography,SFC)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快速的色谱新技术。它所使用的流动相是超临界流体(Supcrcritical Fluid)。这是一种接近临界温度和压力的高度压缩的气体,它兼有气体和液体的特性,密度大而粘度小,具有与液体相似的溶剂化性质和接近气体的扩散性质。因此,SFC 结合有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LC)的优点,适用于分析挥发性较小,热不稳定的生物大分子。SFC 这一概念是在1958年的一次国际气相色谱会议上由 Lovclock 提出来的。1961年,Klesper 等人最早应用超临界二氯二氟甲烷和一氯二氟甲烷分离不挥发的镍卟啉脱羧衍生物异构体。自此,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以探索这一

    1989年03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7 ]
  • 生物学中的简并性

    涂熙;

    <正> 在生物界中,简并性(Degeneracy)是普通存在的,并且生物界中的各各简并性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意义,本文建议对生物学中的简并性采用如下定义:在生物学中,简并性是说明一些不干相关(或不安全相关)却具有各种相同性质的生物量。在线性编码中,编码某种氨基酸密码具有简并性,则表示有几种三联体密码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在蛋白质化学及酶学中,简并性则表示蛋白质(或酶)功能的特性,如有许多分子组成有所不同的蛋白质(或酶)具有某种相同的生物学功能,则称此种生物学功能具有简并性。编码某种氨基酸密码或具有但种生物学功能所含有的密码子或

    1989年03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6 ]
  • 势障层析(PBC)——一种新的分离蛋白质的层析方法

    郭敏亮;

    <正> 目前应用较广且比较被人熟悉的层析方法有离子交换层析,凝胶层析,亲和层析和疏水层析,其中以离子交换层析使用得最广泛,而且历史也较长。各种层析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此不必赘述。但当它们用于分离蛋白质时,其分离效果都是仅由蛋白质的某单一物理化学特性来决定的。近年来由纽约州立大学 Ruchenstein 等人建立了一种新的层析方法,称为势障层析(Potential Barrier Chromatography,简写为 PBC)。这种层析方法对蛋白质的分离效果是由蛋白质的多种理化性质(如蛋白质的带电量,分子形状、大小以及疏水性等)的综合效应来决定的,因此这种方法的建立大大地丰富了传统的层析方法。PBC 是依据胶体稳定性理论建立起来的。在溶液中,胶体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由两方面的作用力来决定,即范德华引力(Van der Waals attraction)和静电斥力(electrostatic repulsion)。由于胶体颗粒表面的水化膜及双电层受溶液的 pH,离子强度,疏水性影响比较大,因此也影响着胶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1989年03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9 ]
  • 医学生化的十年变迁

    陈诗书;

    <正> 中国生物化学学会成立至今已经十年了。十年来,我国医学生化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我想通过一个最基层的单位——第二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来反映这10年来我国医学领域中生化的变迁。我们教研室的变化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在党的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中国生物化学学会成立后即大力组织和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当时各国外宾频繁来做学术报告,我们总是力争能够获得一张入场券,如饥如渴地听取国外的科技发展,分子生物学的新成就更是令人神往,但总感到这些内容高不可攀。至于有关基因的结构和表达,更是奥秘无穷,看不到,摸不着。这种感觉的产生是由于我们长期被人为地与世隔绝所造成的。大量现代科学信息的传入包括我国不断

    1989年03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3 ]
  • 关于氨基酸pI定义的若干见解

    赵登蔚;

    <正> 上海第2医科大学李立群先生主编的高等医学检验专业试用教材《基础生物化学》第21页有这样一段话:“在某一特定 pH 值时,氨基酸主要(着重号是我加的——笔者)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净电荷为零,这时虽在电场作用下,但它既不向正极也不向负极移动。这时溶液的 pH 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常用符号为 pI。”在这个定义中,特别引人注意并可能引起争论的是“主要”二字。我手头现有的国内高等医学院校生化教材及国外著作有关氨基酸等电点定义的叙述均未指出氨基酸处于 pI 时“主要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这一点,往往给人的印象似乎此时氨基酸是全部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的——

    1989年03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4 ]
  • 吞噬细胞杀菌的自由基机制

    李文杰;

    <正> 人机体忠诚的防卫者白细胞(吞噬细胞的一种)能保护人体免受细菌的侵害这一点已是一般的常识了。但白细胞到底是怎样杀死细菌的呢?其机制又如何呢?吞噬细胞杀死侵入人类机体的有害微生物的最重要机制是能产生有毒的各种活性氧。所谓活性氧是指包括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等在内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对生物有机体能产生损害的氧化合物及几种氧自由基。当细菌侵入人体后,即被吞噬细菌所吞噬;当吞噬作用进行时,机体氧代谢会突然增长。这一现象称为呼吸突发。此期间氧的消耗可提高10~15倍。这些额外氧的消耗即用来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过氧化氢(H_2O_2),这后二者即是杀死细菌的主要物质(见封面图中粗黑箭头表示对细菌的攻击方向)。过量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对人体有害,但机体可通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把此自由基清除:

    1989年03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2 ]
  • 关于“Heat Shock Response”译名的建议

    刘德立;

    <正> 在国内发表的文章中,Heat Shock Response-词译法不一。有人译为“热刺激应答”,也有人译为“热休克反应”,不同之处主要在于“shock”的译法。在《新英汉词典》中,shock 译为:(医)休克,中风,心脏病引起的昏厥。在《英汉生物化学词汇》中,译为:休克,爆破。在《英汉生物化学词典》中,也译为休克,并作了较为清楚的解释:休克——由于出血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从血管间隔损失面引起的血循环衰竭。由此看来,shock 在医学上的定义是十分明确的。198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汉生物学词汇》把“Heat Shock”译为热休克。随后,译名趋于统一。但本人认为:Heat Shock 译为热休克,似为不妥。

    1989年03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2 ]
  • 关于“Immunotoxin”一词的含义

    吴炯;

    <正> Immunotoxin 中文将其译为“免疫毒素”。这一术语最初是由 Jansen 等人提出的,用来描述与毒素结合的抗体。由于其简洁、明确,所以被人们广泛采用。可是近来由于有些人将“Immunotoxin”一词赋予了许多其他意义。因而很易混淆。最近美国 Science 231:148发表了一篇题为“Specific Imunosuppression by Immunotox-ins Containing Daunomycin”的文章,其中将结合有 daunomycin 的抗原复合物也称为“免疫毒素”(该复合物对免疫系统有毒性作用)。新近出版的 Benjamin 和 Leskowitz 编写的免疫学教科书中将结合有放射性原子或药物的抗体所组成的复合物也称为免疫毒素。

    1989年03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9 ]
  • 评介Zubay主编的《生物化学》

    蔡武城;

    <正>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杰弗里·佐贝(GeoffreyZubay)主编的《生物化学》是美国各大学生物化学课程现行广泛选用的教科书之一。它是由多作者编写,具有范围广、取材新、有一定深度等特点,在编排上也考虑到不同类碰的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需要。它有望成为适于我国当前生物化学教学需要的重要参考书之一。多作者编写,适应生物化学学科发展的要求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生物化学课程又是生物学有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对于生物化学教科书的作者来说,面临着这门学科所特有的两个问题:生物化学所涉及的面极广;新的资科涌现极快。要写成一本令人满意的、及时反映新成就的教科书,不论是谁,不管他有多大才能或干劲,都是难以

    1989年03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0 ]
  • 生化词汇术语浅释

    徐凌飞;鲁子贤;

    <正> 蛋白质(protein):一类具有单一分子量的重要生物高分子,不同的蛋白质有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它是各种(20种)α-氨基酸通过酰胺键(肽键)联成的长链分子。蛋白质分子具有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有关。氨基酸(amino acid):含有氨基和羧基的有机化合物。在蛋白质中出现的是一类特殊的氨基酸,它们的氨基和羧基都在α-碳上,称为α-氨基酸。简单蛋白质(simple protein):蛋白质完全由氨基酸构成,如卵白蛋白,胰岛素等。结合蛋白质(conjugated protein):除了氨基酸组成的部分外,还有非氨基酸组成的辅基或其他分子结合在一起,如血红蛋白,核蛋白等。氨基酸残基(amino acid residue):肽链中的氨基酸由于参加肽键的形成已经不是原来完整的分子,其相应部分称为氨基酸残基。例:

    1989年03期 35-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9 ]
  • 下载本期数据